9月以來,小麥主產區降雨偏多,大部分地區土壤墑情較好,有利于小麥足墑播種。玉米、水稻等前茬作物成熟期與常年相近,可以及時騰茬和適期播種。據氣象部門預測,今年華西秋雨較常年偏早偏強,冬季有可能出現“拉尼娜”現象,同時部分地區前茬作物收獲略遲,黃淮海部分地區受洪澇災害影響土壤過濕,對小麥正常播種和安全越冬帶來不利影響。
針對今年小麥秋冬種生產形勢,如何提高小麥播種質量,對此,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、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日前制定全國小麥秋冬種技術意見。
具體技術意見如下:
一、6項播種關鍵技術
(一)精細整地。耕作整地的目的是使麥田達到耕層深厚,地表和耕層無土坷垃,土壤松緊適度,地面平整狀況好,土壤中水、肥、氣、熱狀況協調,保水、保肥能力強。整體總的原則是以隔年耕翻或深松為基礎,旋耕、耙、耱(耢)、壓、起壟、開溝、作畦等作業相結合,正確掌握宜耕、宜耙作業時機,減少耕作費用和能源消耗,做到合理耕作,保證作業質量。
一是深耕(松)整地。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質變松軟,土壤保水、保肥能力增強,是抗旱保墑的重要技術措施。耕翻可掩埋有機肥料、作物秸稈、雜草和病蟲有機體,疏松耕層,松散土壤,促進好氣性微生物活動和養分釋放。連續多年種麥前只旋耕的麥田,在15厘米以下會形成堅實的犁底層,影響根系下扎、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滲,應在旋耕2年后深耕(松)1年,破除犁底層,耕深25厘米以上,耕后及時耙平壓實、踏實土壤。對土壤偏濕地區,根據土壤墑情采取簡易耕作方式整地備播。
二是少耕免耕。耕翻雖有多種好處,但每年重復工序復雜,耗費能源較大,在干旱年份還會因土壤失墑較嚴重而影響小麥產量。且深耕一次效果可以維持多年,因此不必年年深耕。播種前的土壤耕作可每3年深耕一次,其他年份采用旋耕或淺耕等“少免耕”措施。
三是耙耢鎮壓。耙耢可破碎土垡、耙碎土塊、疏松表土、平整地面,起到上松下實、減少蒸發、抗旱保墑作用。機耕或旋耕后的麥田表層土壤疏松,如果不先耙耢,不僅會導致播種過深形成深播弱苗,嚴重影響小麥分蘗的發生,還會造成播種后失墑加快,影響次生根的噴發和下扎,造成冬季黃苗死苗。鎮壓有壓實土壤、壓碎土塊、平整地面的作用。一般深層土壤水分含量較高較穩定,即使上層土壤干旱,根系也能從深層土壤中吸收到水分,提高麥苗的抗旱能力,促進麥苗整齊健壯。當耕層土壤過于疏松時,鎮壓可使耕層緊密,提高耕層土壤水分含量,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,根系及時噴發與伸長,下扎到深層土壤中。
(二)選用良種。應根據本地區的氣候、土壤、地力、種植制度、產量水平和病蟲害情況等,選用最適宜的優質品種,同時加強種子篩選和處理,提高種子質量。
一是根據生態條件選種。根據本地區的生態條件,特別是氣溫條件選用冬性、半冬性或春性品種。近幾年黃淮冬麥區部分區域半冬性品種種植區域偏北,黃淮南部和江淮地區選用了春性較強的品種,出現冬前和春季發育過快、冬季或早春遭受凍害的現象,要根據實際生態和氣候條件適當調整種植品種類型。
二是根據生產水平選種。在旱薄地應選用抗旱耐瘠品種,土層較厚、肥力較高的旱肥地種植抗旱耐肥的品種,在肥水條件良好的旱茬和稻茬高產田選用豐產潛力大的耐肥、抗倒品種。
三是根據災害特點選種。干熱風重的地區應選用適當早熟、抗早衰、抗青枯的品種,以躲避或減輕干熱風的危害。南方多雨,漬澇嚴重的地區宜選用耐濕、抗穗發芽的品種。并可選擇植株較矮、株型緊湊、邊行優勢強等特點的品種,以充分利用光能,提高光合效率。
四是根據病蟲害類型選種。銹病感染較重的地區應選用抗(耐)銹病的品種。各地都要注意抗赤霉病小麥品種的選擇與應用。
五是根據品質類型選種。要考慮市場需求與產業化需要,合理種植優質強筋、中筋、弱筋專用品種,以達到籽粒飽滿、營養品質好、加工品質高的要求。
六是根據區域引種示范結果選種。要根據生產條件變化和產量潛力挖掘,更換新品種。也要防止不經過試驗就大量引種調種及頻繁更換良種。在種植當地主要推廣良種的同時,積極引進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,并做好種子繁殖工作,以便確定“接班”品種,保持生產用種的高質量。
(三)藥劑拌種。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,可以有效延遲和減輕小麥條銹病、紋枯病、莖基腐、黑穗病等病害的發生,同時控制苗期地下害蟲為害。各地要根據小麥品種抗病性、發病狀況以及氣候條件、栽培方式,合理選擇藥劑,做好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。嚴格拌種用藥量,禁止超量用藥;拌種后立即播種,現拌現用,當日播完;藥劑拌種后出苗率會略有下降,要適當增加拌種后用種量。
(四)適墑播種。小麥播種時耕層適宜墑情為土壤相對含水量70%—75%,在適宜墑情條件下播種,能保證一播全苗,種子根和次生根及時長出,并下扎到深層土壤中,提高抗旱能力。各地一定要注意創造條件爭取適墑播種,播種前墑情不足時要提前造墑,水分偏多時注意排水降漬。
(五)適期播種。實踐證明,冬小麥播種適期與氣溫關系密切,一般冬性品種播種適期為日平均氣溫16—18℃,半冬性品種為15—16℃,春性品種為13—15℃。培育冬前壯苗,冬性和半冬性品種一般要保證冬前有效積溫達550—650℃,春性品種500—550℃。一般主產區的播種時間,北部冬麥區9月底至10月上旬,黃淮冬麥區10月上中旬,長江中下游冬麥區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,西南冬麥區10月下旬至11月初。在具體確定冬小麥播種適期時,還要考慮麥田的肥力水平、病蟲害和安全越冬情況等。
(六)適量播種。確定合理的播量可以獲得適宜的基本苗數,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,處理好群體與個體的矛盾,是協調小麥生長發育與環境條件關系的重要環節。播量調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:一是品種特性,主要指分蘗力、分蘗成穗率和適宜畝穗數;二是播種早晚,播期早,播量適當減少,播期晚,播量適當增加;三是地力水平,土壤肥力較高的條件下,基本苗宜稀,播種量宜少些。適時播種的麥田畝基本苗數量,北部冬麥區控制在20萬—25萬,黃淮冬麥區北部15萬—20萬,黃淮南部和長江中下游地區13萬—18萬,西南麥區16萬—20萬,西北麥區因地因品種調整。播期晚于本地區適宜播期之后,小麥單株分蘗會減少,要適當增加播種量,一般每推遲一天播種,基本苗增加0。5萬—1萬。
二、13項高產穩產技術
(一)小麥規范化播種技術。小麥規范化播種技術指對小麥播種過程的關鍵環節進行規范,以充分利用好當地土壤、氣候、品種和技術的資源條件,實現小麥增產、提質、增效。
1。北方旱茬小麥規范化播種技術。一是提高秸稈還田質量。推進秸稈還田與深耕翻相結合,對前茬作物秸稈要做到“切碎、撒勻、埋深、壓實”。二是結合旋耕鎮壓。要做到旋耕后、播前及時耙平壓實,平整地面,壓碎土塊,緊實土壤,促進小麥根系生長和下扎,提高小麥抗旱能力。三是規范播種。水澆地小麥推廣寬幅勻播、寬窄行播種、縮距勻播等技術,旱地小麥示范推廣免耕溝播等技術,實現苗齊、苗勻、苗壯。四是播后鎮壓。建議選用帶鎮壓裝置的小麥播種機械,在小麥播種時隨種隨壓。秸稈還田地塊,則在小麥播種后用專門的鎮壓器鎮壓1—2遍,確保效果。該技術適用于黃淮冬麥區和北部冬麥區,包括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江蘇北部、安徽北部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新疆及湖北襄樊市等地旱茬麥田。
2。南方稻茬小麥規范化播種技術。一是造墑播種。水稻收獲前7—10天排放田中積水,創造良好墑情,收獲后適墑機械化播種,并根據土壤墑情配套適宜的機械與技術措施,防止爛耕、爛種。二是溝系配套。播種前后挖好三溝,注意排水降漬。三是藥劑拌種。推介種衣劑包衣或藥劑拌種,提高植株抗性。四是適期適量播種。推廣稻茬小麥免耕機條播技術,提高播種質量。該技術適用于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和西南冬麥區,包括江蘇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重慶等地稻茬麥田。
(二)小麥精播半精播高產栽培技術。該技術具有產量高、產量穩定以及效率顯著等特點。此技術是在土壤地力較高、肥水條件較好的麥田,通過適當降低基本苗、力促個體發育,建立合理群體結構,達到穗足、穗大、粒重,實現高產、穩產、高效。
3。北方旱茬麥精播半精播技術。主要環節包括培肥地力、選用良種、施足底肥、深耕細耙、足墑適期播種、適量播種(精播畝基本苗8萬—12萬,半精播畝基本苗13萬—18萬)、肥水運籌(澆好冬水,用好起身拔節肥水)等。該技術適用于黃淮冬麥區和長江中下游冬麥區,包括山東、河南、河北、江蘇、安徽、湖北、陜西等省的大部及山西、陜西、新疆有水澆條件的高產麥田。
4。旱地小麥秸稈覆蓋和地膜覆蓋技術。包括秸稈帶狀覆蓋和全膜覆土穴播兩項技術。秸稈帶狀覆蓋技術利用玉米整稈進行局部覆蓋種植,將田間分為覆蓋帶和種植帶,兩帶相間排列。普遍適宜的兩帶幅寬為覆蓋帶50厘米,種植帶70厘米條播5行小麥,行距15厘米,覆蓋度42%,局部密植,畝基本苗25萬左右(包括覆蓋帶面積)。畝覆蓋約需600公斤風干秸稈(約1畝旱地玉米產稈量)。全膜覆土穴播技術是在平作和全覆膜基礎上,膜上覆土1厘米左右后打孔穴播,可有效解決地膜和地表結合不嚴實、苗穴錯位等問題。一般選用機引的覆膜覆土穴播一體機,可一次性完成“輕度鎮壓—覆膜—覆土—穴播”作業。甘肅旱地小麥適宜的播種行距17厘米、穴距12厘米、畝穴數3。2萬,每穴粒數8—10粒,可保證畝基本苗25萬左右。該技術適用于適用于北部冬麥區西北部分地區,包括山西、陜西、甘肅旱地麥田。
5。稻茬麥少(免)耕機條播技術。這是南方稻茬小麥推廣的主要種植方式,省工節本、效率高,播種量易于控制,利于高產穩產。要求水稻收獲較早、騰茬及時,墑情適宜(土壤含水量在田間持水量80%以下),土壤適耕狀態好,同時要求條播機、開溝機配套。一是播前準備。水稻收獲前7—10天及時放水曬田,水稻割茬留高不超過10厘米,秸稈全量還田時要求秸稈切割長度5厘米左右,施足底肥,將化肥和有機肥均勻撒施于土表。二是選用良種。選用高產、優質及抗倒、耐濕、抗病(主要是白粉病、赤霉病、紋枯病)性強的品種,用種衣劑或藥劑拌種。三是提高播種質量。采用少免耕條播機,一次作業完成滅茬、淺旋、開槽、播種、覆土、鎮壓等6道工序。對秸稈全量還田的,應先深旋滅茬一遍再進行機條播以確保播種質量。長江中上游稻茬麥區也可以采取免耕帶旋播種,即在滅茬基礎上,無須淺旋或深旋作業,采用免耕帶旋播種機一次性完成開槽、播種、施肥、覆蓋等工序。四是機開溝。播后及時用開溝機開挖田內溝,均勻拋灑溝泥覆蓋麥垅,減少露籽,防凍保苗。五是加強田管。采用氮肥后移,底施氮肥與拔節期追肥相結合。配套使用化學除草、化控防倒、排水降濕、“一噴三防”等技術。該技術適用于北緯30—35度區域,主要包括江蘇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重慶等地稻茬麥田。
6。稻茬麥露播稻草覆蓋栽培技術。主要是服務于耕地較少的小農戶,優勢在于無需耕作整地,也無需要拖拉機驅動即可適時抗濕播種,小麥出苗分蘗多、成穗足,節本增產效果顯著。每人每天可播2—3畝,畝機械成本2元左右,畝增產20—40公斤。一是前作水稻采取低茬收獲,留長草。二是小麥播前7天左右,將稻草先挪到一邊,噴施滅生性除草劑。三是10月底至11月初播種,用行距為20厘米的2B—4或2B—5型人力播種機將種子露播到土壤表面,畝用種量13—15公斤,最后將稻草均勻覆蓋即可。該技術適用于西南冬麥區,包括四川、重慶及鄂西、滇北、黔北、陜南等地稻茬麥田。